近日,至正股份更新了其资产重组事件的进展,公告显示,上交所最快将于8月11日对此次并购重组交易申请进行审核,一旦审核通过,至正股份将会着力开展下一步配套资金筹集的工作。
关于此次交易,市场给予了极其正面的反馈,至正股份于2025-08-07发布重大资产并购重组事项申请停牌,经过10余天的停牌,复牌之后的至正股份收录四个涨停一字板,股价一度攀升至106.32元的历史高价,之后虽有降温,但至今也保持在70多元的“高位”,离2024年初/年中的20余元也有近3倍的涨幅。
至正股份全名是深圳至正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,于2004年成立,20多年来专注于新材料业务,其新材料产品主打线缆用环保高分子材料,服务于电线电缆、光缆等领域。2023年,通过收购苏州桔云51%股权正式切入半导体设备领域。
从至正股份的业务布局来看,新材料业务是其王牌产品,布局至今,已在电网系统、电气系统以及通信系统有深厚积淀,深受客户青睐。但根据此次资产重组公告来看,至正股份此次要将新材料业务彻底剥离出去,不再涉足该业务。
根据至正股份近年的财报数据,2024年,新材料业务贡献营收2.42亿元,占总营收比重约66.5%,2023年营收贡献占比更是高达67.63%。新材料业务占据如此重要地位,为何至正股份要“甩手”呢?
其实,答案也藏在财报中,仍以2023年数据为例,该年,新材料业务营收高达1.62亿元,同比增长26.74%,尤其是在该业务中占据大头的电网电缆用特种绝缘高分子材料,业务收入超过1.15亿元,同比增长达到43.10%,但毛利率仅为7.48%,远低于通信线缆用高分子材料(22.06%)、电气装备用高分子材料(26.52%),而同期刚介入不久的半导体设备业务毛利率更是高达30%以上。
到了2024年,至正股份的新材料业务更显乏力,电网电缆用特种绝缘高分子材料营收依然保持约36%的高速增长,但毛利率快速下挫至1.39%,通信线缆用高分子材料毛利率骤降至11.13%,而半导体设备毛利营收增速暴涨至62.79%、毛利水平提升至36.7%。
从业绩看,自上市以来,至正股份上演的是一出真正的“没赢过”戏码。2017年上市,仅2018年盈利3800余万,2019-2024年连续亏损整6年,累计亏损超2.5亿元。
仅从2023年净利明细看,刚刚入局的半导体设备实现净利1217.95万元,而公司整体却亏损了4000多万,可见新材料业务的亏损额是有多高,一边是“赔本赚吆喝”的“旧爱”,一边是赚取真金白银的“新欢”,至正股份选择了“新欢”。
近年来,我国半导体产业确实面临比较大的发展机遇,包括国家层面、地方层面政策的大力支持,以及欧美国家人为设置贸易壁垒的倒逼,半导体产业链国产化进程正在加速,给半导体设备厂商带来了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。
即将被置换入至正股份的公司是先进封装材料国际有限公司,是一家半导体引线框架供应商,2024年主营业务收入排名全球第四。该公司前身是ASMPT的物料业务部门,在引线框架领域深耕超40年,掌握了引线框架粗化等多项核心技术,产品良率超99.5%,已通过英飞凌、意法半导体等认证,主要客户合作年限普遍超过20年,覆盖全球TOP20半导体客户。其主要产能在中国大陆,滁州新工厂于2024年投产,2025年4月末在手订单合计58.3百万美元。
2025年3月,至正股份发布了《先进封装材料国际有限公司审计报告》,数据显示,2022-2024年,该司营收分别高达31.30亿元、22.05亿元、24.86亿元,净利润为31469.98万元、2017.77万元、5518.84万元,营收和盈利能力波动较大。
尽管如此,至正股份通过此次资产置换动作摆脱亏损泥潭的希望很大,未来,随着半导体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,半导体国产化水平的不断提升,至正股份从此走上巅峰也未可知。
发表评论
登录
手机
验证码
手机/邮箱/用户名
密码
立即登录即可访问所有OFweek服务
还不是会员?免费注册
忘记密码其他方式
请输入评论内容...
请输入评论/评论长度6~500个字
暂无评论
暂无评论